热流传感器的核心工作原理是基于热传递效应,将热流密度(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)转换为可测量的物理信号(如电压、电阻),通过检测该信号反推热流大小。
1.核心物理基础
热流的本质是热量的传递,传递方式包括传导、对流、辐射(传感器通常针对单一或复合传递方式设计)。其核心遵循傅里叶定律:热流密度与温度梯度成正比,即热量会从高温区向低温区传递,且传递速率与温差、材料导热特性相关。
2.关键工作步骤
感知热传递:传感器与被测对象(如墙体、管道、设备表面)紧密接触,热量通过传感器的敏感元件(如导热片、热电堆、薄膜电阻)传递。
产生物理响应:敏感元件因热传递产生特定物理变化,常见两种核心机制:
温差型(如热电堆式):利用塞贝克效应,两种不同金属组成的热电偶串联,热流通过时两端形成温差,产生正比于热流的热电势(电压信号)。
热阻型(如薄膜电阻式):敏感材料的电阻随温度变化(正/负温度系数),热流导致材料温度改变,电阻随之变化,通过测量电阻值反推热流。
信号转换与输出:将物理变化(电压、电阻)通过电路转换为标准电信号(如4-20mA、0-5V),再经数据采集设备处理,得到热流密度数值。
3.典型类型与原理差异
热电堆式:应用广泛,结构简单、响应稳定,通过多对热电偶串联放大信号,适用于稳态和动态热流测量。
热阻式:响应速度快,适用于瞬态热流检测,需校准温度系数以提高精度。
辐射式(针对辐射热流):通过吸收辐射热量使敏感元件升温,结合黑体辐射特性计算辐射热流密度。